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——记高一费孝通班创新系列课程讲座
苏大附中费孝通班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素养、人文关怀、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,因此首场校本课程讲座我们邀请了苏大物理系翁雨燕高级实验员,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科学世界的大门。翁教授从生活中的物理——实验中的物理——技术中的物理三个层面讲述,她见微知著、娓娓道来,给苏大附中的高一学子带来了一场令人难忘的学术盛宴。在互动环节,我校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,提出自己对生活实验的创意见解,展现了费孝通班青年学子卓越的思维力和表达力,现场气氛达到顶点。
讲座最后,翁教授对费孝通班的同学们表达了深深的期许,鼓励大家认真学习,有机会能来苏大物理实验室参观,亲自体验感受现代物理实验机械的美与震撼,更勉励大家三年后能考上理想的大学。同学们听了无比激动,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。相信在苏大附中费孝通班这样一个卓越的平台上,学生的发展会起点更高、飞得更远。
以下是费孝通班学生分享感悟:
洞天察地、万物之理
——听翁教授讲座有感
物理,不只是书本上纷繁的公式,更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。如血的残阳渐落西山,入射角度大,又总有轻风徐来,让入射角满足布儒斯特角,反射光有了较强偏振性,便造就了波光粼粼的湖面。
物理现象的发现,中国古已有之。从墨子的《墨经》到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,还有闻名遐迩的四大发明,无一不推进了文明进程,甚至改变了人类历史。物理,洞天察地,万物之理。历经2600多年的旅程,让更多的人逐渐了解到它。判天地之美,析万物之理。这般,才是生活。
物理,崇尚理性,注重实验,遵循逻辑推理,拥有奇妙的起源与疯狂的探索者。大多数的学者,灵感都源于生活,是善于观察、勤于思考、乐于实验,才促成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定律。若你也这般勤于观察与思考,或许,你便是下一个伽利略。
罗伯特·密立根的油滴实验、牛顿的三棱镜色散实验、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……前人留下的智慧结晶,让如今的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远眺未来的模样。在你思考的某一刹那,是否穿越了时空,历经一场奇妙的际遇?在你落笔的墨水晕染时,是否平行世界的他们,也在书写着同一个符号?
时代在发展,物理也在延伸。光刻机、光学超透镜、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……一个个科研团队,齐心攻坚,把一些不可能变为了可能,让一些理想成为了现实。未来,无限可能。
物理是严谨的、理性的,又不乏浪漫与神秘,它带领我们感知万物的真理,触摸世界的根本,又窥探未来的模样。新时代的我们,享受着高质的教育资源、顶尖的设备技术,我们有着广阔的舞台与无限的可能。走在物理的大道上,或许有迷茫、有犯错,但请记住,你走的每一步,都作数。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,心怀国之大者,致力科技强国。
高一(15)班 马欣怡
物理与人文
我们总以为,物理只存在于书本,探索于实验室,与生活关系不大,因为在生活中,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似乎就像一个普遍的定律,在我们的认知里,我们也似乎默认了一切现象的固然存在。而我们并不明白也说不清楚这一切的缘头。
当我们去好奇,去研究,去探索,哪怕只是太阳倒影这一类普通寻常的现象,但当我们明白了所谓的“是什么”“为什么”,我们便会对生活中许多现象产生求知欲,让这一切看似遥远的物理原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。
就比如,我们看了3D电影时戴的3D眼镜,其实是2片偏振片,而当2只眼睛所接受到的90°垂直画面在大脑中结合,便形成了3D效果。学了物理,我们才懂得了生活中如此多神奇现象出现的原因。
实验,让一切变得有趣,而翁老师说物理的课程要由实验开始。她说,看一千遍都比不上自己动手做一遍。没错,实验总能提起人的兴趣,物理化学甚至数学生物,它们都因实验而变得丰富变得有趣,而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背诵。
我本以为,物理与我的联系只在作业上,只在考卷上,由于那些繁多复杂、让人难以理解的知识体系,我曾经抗拒物理。听完今天的讲座,我认为今后我们不再是与物理斗争,而是乐在其中。
高一(15班)陈秋晗
撰稿: | 高一(15)班 |
后期: | 孙悍夫 |
一审一校: 二审二校: 三审三校: | 肖仁荣 葛 培 王加福 |
账号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